江西省贛縣并非原礦生產大縣,但如今贛縣規模以上鎢、稀土加工企業產值達103億元。礦產品加工業為何能成為帶動贛縣經濟發展的“航母”?這背后工商部門功不可沒。
白石村坑口原是贛縣白石山鎢礦所在地,上世紀60年代紅紅火火,當時贛縣稀土、鎢的年開采量達6000噸。但以資源換效益的發展模式經不住市場洗禮,到上世紀90年代,該縣采礦企業先后關停倒閉,僅有的稀土加工企業——贛加稀土公司也因技術落后在苦苦支撐。
面對陷入沉寂的礦產業,贛縣工商局向縣政府建議既要“惜礦如金”,更要用科技“點礦為金”,贛縣礦產業由此走向新生。
在縣政府的總體部署下,贛縣工商局積極投入招商引資方陣,吸引科技含量高的企業投資,并幫助企業與省內外科研院所聯系,積極為企業引才。
隨著一大批企業入駐,贛縣基本形成了鎢、稀土產業鏈,相關配套、輔助及產品應用研發產業也逐步得到發展,聚集效應增強。
近年來,該縣形成了以世瑞新材料、江鎢鎢合金、偉嘉合金等企業為龍頭的鎢產業集群,擁有省級高新技術企業8家,省、市民營科技企業10余家。
礦塵、廢水污染曾一度困擾企業,群眾意見很大。污染問題成了贛縣礦產業“成長的煩惱”。
對此,贛縣工商局因勢利導,強化政策幫扶,培育發展一批低碳市場主體,同時實施“包聯幫扶”制度,跟蹤服務,扶持壯大鎢、稀土低碳骨干企業,扶持企業走可持續發展之路。
該局還鼓勵企業發展循環經濟,促使企業通過原料替代、工藝改造,實現產業內部及產業之間廢棄物再利用,走出了一條“循環經濟、生態發展”的獨特模式。目前,贛縣資源綜合利用企業達15家,“三廢”綜合利用年產值達25億元。
如今,黨的十八大精神的東風吹拂著贛南大地,生態文明建設理念正深入人心。綠色生產已成為礦產品加工企業的共識,企業紛紛依山就勢,保留山體、保留綠地、保留水系,描繪了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的美麗贛縣新畫卷。(來源:中國工商報)
中國鐵合金網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任何單位及個人均不得擅自拷貝或轉載,否則視為侵權,本網站將依法追究其法律責任,特此鄭重聲明!
- [責任編輯:editor]
評論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