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金屬進口需求轉向原材料
去年,中國的精煉銅、鎳、鋅和鉛進口量低于2018年。中國也是精煉錫和原生鋁的凈出口國。
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2019年大部分時間制造業活動的斷斷續續,在冠狀病毒感染肺炎疫情爆發威脅中國經濟之前,這一緩慢的增長小周期正處于轉折點。
中國減少了對世界其他國家精煉金屬行業的拉動,這要歸功于中國在冶煉能力建設方面持續發力。這些措施正穩步地將中國金屬進口的需求轉向滿足這一能力所需的原材料。
去年,除了錫的主要供應商緬甸因礦產枯竭減少了發貨量之外,其他賤金屬精礦的進口量均大幅增加。
由于純度門檻提高抑制了入境流,去年銅和鋁廢料進口也逆勢上漲。今年一部分有關廢品的政策有望取消,這是重點培育原材料供應鏈的另一個跡象。
過剩金屬
中國的鋁業已經發展成為世界上最大的,以至于過剩的產能不得不以半成品的形式向外輸出。去年這種“半成品”出口略有下降,但仍有520萬噸之巨。直到2007年15%的關稅遏制了這種“半成品”形式出口鋁為止,中國一直是一個數額不大的初級金屬礦產凈出口國。
這一交易量僅為800噸,可能只反映了金屬在保稅倉庫內的流動,但這意味著中國去年是10年來第一次成為原材料、合金和半成品的凈出口國。
巨型鋁機器需要大量鋁土礦。中國的鋁土礦進口量在2018年增長了22%,幾乎是2016年的兩倍。在2019年,進口量首次突破1億噸。
與此同時,為填補全球市場供應缺口,中國在2018年異乎尋常地在實現短時間的凈出口后,中間產品氧化鋁貿易正在走向正常化。去年出口減少,使中國又回到凈進口領域,氧化鋁進口達到137萬噸。
中國還是世界上最大的錫生產國,在取消10%的出口稅后,中國在2018年成為精煉金屬的凈出口國。去年一直保持在3100噸左右。
去年,錫是唯一一個原材料進口下降的賤金屬行業,這純粹是由于緬甸邊境的礦產產量下滑所致。2017年,精礦進口開始下降,去年又下降了20%。
鋅鉛進口放緩
2018年和2019年初,中國的冶煉廠受到全球開采精礦的擠壓,精煉鋅和鉛的進口激增。
然而,在去年下半年,入境貨運的速度急劇放緩。全年鋅凈進口量為544400噸,下降21%;鉛凈進口量為88400噸,下降13%。隨著濃縮鈾危機的過去,可能還會進一步下跌。
去年鉛精礦進口增長37%,鋅精礦進口在上半年下降后增長7%。原材料供應量的提高應促進冶煉廠的高運轉率,從而減少對進口的需求。
分析師伍德麥肯齊(Wood Mackenzie)表示:“中國在精煉鉛方面已接近自給自足,只是近年來偶爾不得不進口。” (“2020年的市場趨勢能否給低迷的鉛市場帶來新的活力?”2020年2月5日)。
與此同時,由于利用高新技術對冶煉廠進行改造,精礦供應更為暢通,中國鋅產量在12月份加快至創紀錄的高位。
銅和鎳仍然需求旺盛
中國離精煉銅的自給自足還有一段距離。
多年來,中國一直是一個巨大的進口國。近年來凈進口量下降至320萬噸,下降了7%, 2019年仍保持在這個水平上。
然而,新的銅冶煉廠產能一直在增加,銅精礦進口量也在同步上升。中國去年吸收了2200萬噸(散裝)采出的精礦,創下新紀錄,比2018年增長12%。
鎳的情況與此類似,但今年年初印尼禁止鎳礦出口,令情況有些復雜化了。
隨著印尼當局利用這一禁令刺激更多國內冶煉產能,鎳生鐵(NPI)流入中國的速度正在加快。2019年,鎳鐵進口總額(包括印尼凈進口量)同比幾乎翻了一番,達到190萬噸。
毫不奇怪,這一水平的原材料流入抑制了精煉鎳的需求,使凈進口量下降了22%,至156000噸。
廢料-廢品還是資源?
銅廢料進口38%的大幅下滑,似乎與更廣泛的貿易趨勢背道而馳。這是因為中國有關部門一度將所有金屬廢料歸類為“廢品”。
提高了銅和鋁廢料的純度門檻和進口配額。后者的進口在2019年底幾乎停滯不前。
中國可以在沒有廢鋁的情況下生存,但廢銅進口的穩步減少已經擠壓了中國許多銅冶煉廠的關鍵原材料來源。
中國歷來是世界上最大的廢銅買家,在2017年,其以廢銅為原料的二級冶煉廠生產了約160萬噸精煉金屬。
中國有關部門本應在今年年底完全叫停進口,但在巨大的游說壓力下已作出讓步,將銅和鋁廢料重新歸類為“資源”。
新的指南已經發布,這意味著廢品進口量將再次增加。當然增加的幅度將取決于中國海關部門如何執行新的規定,以及在過去兩年里全球廢品貿易模式發生了多少永久性的變化。
不過,無論是對銅市場的意義,還是從中國不斷變化的賤金屬進口的偏好來說,將廢料從“廢品”重新歸類為“資源”意義重大。
(轉自上海金屬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