毫無疑問,2013年是我國煤炭行業較為困難的一年。
這一年,煤炭市場價格“跌跌不休”,雖然年底前幾個月略有回調,但改變不了“大跌”的現實。
與此同時,2013年也是我國煤炭行業市場化改革深化的重要一年。
這一年,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深化電煤市場化改革的指導意見》全面實施,取消了重點合同,實現了電煤價格并軌;國家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取消了煤炭生產許可證和煤炭經營許可證,降低了煤炭生產經營門檻,激發了市場活力。
如何才能讓全社會更加深入地了解煤炭業的發展情況,理解煤炭業遇到的困難和問題?1月15日,中國煤炭工業協會在北京召開新聞發布會,通報了2013年度全國煤炭行業經濟運行情況和改革發展的基本情況,并分析了煤炭行業發展環境和今后一段時期煤炭工業的發展主題思路。
“中國煤炭工業協會是煤炭行業改革發展的參與者、推動者和建設者,肩負著重要使命,也希望社會各方能夠更多地關注煤炭工業的發展。”該協會副會長兼秘書長梁嘉琨如是說。
在這次會議上,中國煤炭工業協會發布了《2013年度中國煤炭工業改革發展情況通報》,相關專家對煤炭形勢作出了分析預測。
總量寬松、結構性過剩總態勢未變
總量寬松、結構性過剩依舊是2013年全國煤炭市場呈現出的總態勢。
據中國煤炭工業協會副會長、新聞發言人姜智敏介紹,2013年全國煤炭產量小幅增加,消費增幅回落,發運量回升,庫存仍處高位,凈進口繼續增加。
該協會初步統計,2013年全國煤炭產量完成37億噸左右,煤炭產量由前10年年均增加2億多噸,首次降至5000萬噸左右;全國煤炭消費量36.1億噸左右,煤炭消費增幅由前10年年均增長9%左右下降到2.6%左右;全年鐵路發運煤炭23.2億噸,同比增加5810萬噸,增長2.6%;全國進口煤炭3.27億噸,出口751萬噸,凈進口量3.2億噸左右,比2012年增加4000萬噸左右。截至2013年12月底,煤炭企業存煤約8400萬噸,同比增加70萬噸。
煤炭價格下降是2013年全國煤炭市場呈現出來的又一大特征。數據顯示,全國煤炭價格經歷了大幅下滑后,10月份后有小幅回調的過程。從中國煤炭價格指數(全國綜合指數)變化看,價格指數由年初的170.7下降到9月末的157.8(年內低點),10月上旬以來略有回升。12月27日,達到161.8,比9月末(年內低點)累計上升4點,比年初仍下降8.9點,比2011年高點下降41.2點。
市場需求增幅回落、產能建設超前、進口煤影響范圍擴大和煤炭企業稅費負擔與歷史包袱較重等多重因素疊加影響下,煤炭行業經濟效益大幅下降、企業虧損面擴大,多數老礦區煤炭企業經營困難的問題十分突出。
據統計,前11個月規模以上煤炭企業主營業務成本同比增長4.56%,其中大型煤炭企業主營業務成本同比增長21.1%;行業利潤同比下降38.8%(虧損企業虧損額405.54億元,同比增長了80.70%),大型企業利潤同比下降37.03%(33家企業虧損,虧損面36.7%,虧損額比去年增加了16.7個百分點)。
產業結構不斷優化、集中度不斷提高
2013年,相比未見好轉的煤炭市場形勢,煤炭產業結構調整卻取得了顯著的成效。
首先是生產結構不斷優化。數據顯示,2013年,全國煤礦數量1.2萬處,比2005年減少1.3萬處。其中,年產120萬噸以上的大型煤礦850多處,比2005年增加560處,產量占全國總產量的比重由35.7%提高到65%;年產量30萬噸以下的小型煤礦9800多處,數量比2005年減少了1萬多處,產量占全國的比重由近30%下降到16%以下。
與此同時,大型煤炭基地建設也在穩步推進。初步預計,全國14個大型煤炭基地產量34億噸左右,占全國總產量的92%,同比增加2個百分點。初步分析預測,內蒙古、山西、陜西、貴州、河南、山東、新疆、安徽、云南等9個省區產量超億噸,占全國總產量的83%左右,同比增加2個百分點;河北、寧夏、黑龍江、湖南、遼寧等5個省區原煤產量超過5000萬噸,占全國總產量的10%左右。
同時,大型煤炭企業繼續保持較快發展。初步統計分析,神華、中煤、同煤、山東能源、冀中能源、陜西煤業化工、河南能源、山西焦煤等8家企業原煤產量超過億噸,總產量占全國的37%左右;開灤、潞安、兗礦、華能、陽泉、中電投、淮南、晉城等11家企業產量超過5000萬噸,總產量占全國的19%左右;有52家煤炭企業產量超過1000萬噸,總產量占全國的70%左右;17家中央企業開辦的煤礦共324處,產量9.8億噸,占全國的26.5%。
煤炭企業生產集中度不斷提高。據統計,前4家煤炭企業產量占總產量的25%左右,同比增加了2.5個百分點左右;前10家煤炭企業產量占全國總產量的40%左右,同比增加6個百分點。
煤炭企業兼并重組取得積極進展。統計數據顯示,2013年,全國共整頓關閉煤礦770余處,技改提升小煤礦490多處,兼并重組小煤礦610處,累計淘汰落后產能2億多噸。
產業融合發展也加快了步伐。據中國煤炭工業協會初步分析,預計全國煤炭企業參股、控股電廠權益裝機容量約占全國的11%左右,占火電裝機容量的15%左右;全國煤制油總產量147萬噸左右,形成煤制氣裝置產能27億立方米,煤制烯烴總產能168萬噸左右,煤制乙二醇總產能90萬噸左右,全年轉化煤炭約3200萬噸左右。
今年煤炭需求或將繼續保持小幅增長
在這次會議上,姜智敏對2014年煤炭市場進行了預測。他表示,2014年全國煤炭市場需求將繼續保持小幅增長,預計全國煤炭供應能力將在40億噸左右,全年產量將在38億噸左右,增速為2.7%左右,全年凈進口將在3億噸左右。
“考慮到國家不斷加大大氣污染治理力度,京津冀、長三角和珠三角等主要煤炭消費地區需求將受到抑制,但替代能源技術成熟度和經濟可行性有待進一步提升。”姜智敏表示。
姜智敏認為,雖然受到節能環保壓力加大、清潔能源沖擊等因素影響,但前期形成的巨大的國內煤炭產能一旦釋放,壓力依然較大,所以煤炭產量仍將呈現小幅增長態勢。雖然國家將采取加強商品煤質量管理等限制劣質煤進口和使用的措施,但全球煤炭市場產能過剩的壓力依然存在,進口煤與國內煤還有一定的價差,外加匯率變化作用,印尼、澳大利亞等煤炭出口國貨幣持續貶值等因素的影響,我國煤炭進口仍將保持較大規模。
“2014年煤炭市場總量寬松、結構性過剩的態勢還不會發生根本性改變,但不排除個別煤種、部分時段會出現供應穩中趨緊的情況。”姜智敏認為,2014年上半年,煤炭市場供需總量寬松、結構性過剩的態勢還難以改變,全社會庫存維持高位,企業經營仍將面臨較大的困難和風險;下半年,煤炭供給或將趨于總體平衡,行業經濟運行或將有小幅回升,但仍面臨著很多不穩定、不確定因素,經濟運行的壓力依然存在。
對于煤炭工業中長期發展趨勢,姜智敏認為,在可以預計的時間內,煤炭仍將是世界的重要能源,并且作為我國主要能源的地位難以改變。
他同時表示,煤炭行業發展仍然面臨著煤炭生產和消費方式粗放、生態環境約束不斷強化、短期煤炭產能建設超前與長遠不足等矛盾和問題,煤炭行業、企業面臨的任務還十分艱巨。
煤炭資源稅改革方案今年或將出臺
對于媒體關注的煤炭資源稅改革問題,中國煤炭工業協會也進行了回應。
中國煤炭工業協會副秘書長、政策研究部主任張宏表示,煤炭資源稅從價計征后,需設計比較合理的稅費結構,同時規范收費,特別要取消各種不合理的行政收費,在煤炭資源稅改革過程中,應在不增加稅費的基礎上進行推進。
據他介紹,目前煤炭企業的稅賦負擔比較重,稅費總計占煤炭銷售成本的35.04%,其中,煤炭企業承擔的稅的負擔占銷售收入的21.03%,交的各種行政性收費的負擔占銷售收入的14.01%,19個稅種中涉及煤炭企業需要交的有16項。
據姜智敏透露,目前國家有關部門已經對煤炭資源稅改革工作做出了明確要求,已經有了煤炭資源稅改革的具體方案,但由于其屬于地方稅種,具體數額將會由地方政府制定。
“交稅的數額并非資源大省收稅多,資源小省收稅就少,至于具體幅度還在研究中,但今年是有可能推出的。”姜智敏說。他同時也表示,資源稅的改革要和清“費”工作同步進行。
“安全”與“健康”將同時抓
相比低迷的煤市而言,我國煤礦安全生產形勢穩定好轉的成績也是有目共睹。據中國煤炭工業協會通報,2013年,全國煤礦共發生各類事故604起,死亡和失蹤1067人,同比分別下降22.5%和22.9%,其中較大事故同比分別下降35.2%和36.2%,重特大事故同比分別下降12.5%和10.3%;煤礦百萬噸死亡率降到0.288,同比下降23%。
記者了解到,2012年全國煤礦百萬噸死亡率為0.374,相比2011年下降了33.7%,是我國煤炭工業發展以來首次下降至0.5以內,當年死亡和失蹤首次低于1500人。從更長的時間維度上看,我國煤礦百萬噸死亡率逐年下降:1980年為8.17,1989年為7.07,2001年為5.03,2005年為2.81。2009年,全國煤礦百萬噸死亡率為0.892,首次降到1以下。2011年為0.564,事故死亡人數首次降至2000人以內。
“煤炭行業牢固樹立‘安全第一、生命至上’的理念,通過開展安全生產大檢查,深化‘打非治違’和依法治理,貫徹實施‘雙七條’,加快修訂《煤礦安全規程》,強化煤礦技術標準管理,推動了煤礦安全攻堅治本。”姜智敏表示。
他表示,煤炭行業要以大幅降低安全生產事故為重點,向提高職業健康保障程度轉變;要在全國煤礦安全生產形勢穩定好轉的同時,加大投入,改善煤礦生產作業環境;加強煤礦職業病防治工作,提高職業健康保障程度。
- [責任編輯:editor]
評論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