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鐵合金網訊:最近國際環境氣候研究中心有數據表示,中國的人均碳排放量首次超過了歐盟,占到全球碳排放總量的三分之一,有輿論指,中國的碳排放量的激增源于中國的工廠和發電廠,正是他們將中國變成了世界工廠,其實在中國的環境代價里也折射出中國原有的能源供給和消費模式越來越難以為繼,一場能源革命正在悄然掀起,有分析就認為能源革命是一次清潔再生能源的革命,這將促使可再生能源成為未來經濟增長的另一個引擎,不過呢面對中國現有的以煤炭為主的這種能源格局,可清潔能源未來應該如何發展呢?在這樣的情況下美國的頁巖氣革命又有著什么樣的借鑒作用?本期首席對話我們請來了中國社科院世界能源研究室主任徐小杰先生,我們來聽一聽他的獨到簡介。
解說:徐小杰中國社科院世界能源研究室主任研究員,原中國石油集團經濟技術研究院院級專家,海外投資環境研究所所長,研究領域涉及全球能源經濟,油氣地緣政治和海外油氣投資環境。
吳柯萱:好,徐老師我們一直在談中國要發展新能源,發展綠色經濟,那您覺得在中國新能源發展前景如何呢?
徐小杰(中國社科院世界能源研究室主任):中國能源發展的趨勢總體上還是向清潔的方向去發展,因為長期以來中國的能源結構對于化石能源有很高的依賴,而在過去這種生產方式、產業結構和技術水平之下,這種化石能源的高依賴意味著高污染,所以說對經濟發展來說就不是一個非常清潔的一種發展方式,所以今后的發展方式就是能源走向清潔化,這是一個非常大的方向。
那么清潔化里面就要靠很多手段,結構調整這是一個方面,同時技術進步也是一個很重要的一個保證,那么這些結果都會導致我們能源利用效率的提高,單位的GDP的能耗水平在提高,每一種能源生產和消費的過程當中它的效率在提高,所以這是一個很大的效率革命。
吳柯萱:中國的能源結構決定了中國以煤炭為主,到現在我們對煤炭的依賴也沒法減輕,那么有沒有可能使煤炭清潔化?
徐小杰:我們國家的能源資源結構當中,94%還多一點是依賴于煤的,所以石油和天然氣其他的資源所占的比重很少,這是我們國家的國情,很長時間也很難改變,所以我們現在要對煤要有一個重新的認識,也就是說煤是臟的,還是煤可以清潔的,現在應該說我們的結論是煤在目前的條件下,煤是臟的,但是我們要知道,煤是可以清潔化的,比如說八月十五號神華有一個發電機組,現在可以做到示范項目做到凈零的排放,這實際上是把煤變成了一個清潔的過程,而且現在我們在結構上分析下,現在所謂來自于煤的污染這方面一部分是來自于煤的發電,但很大一部分還是煤的直接燃燒,小煤鍋爐的使用,這部分是可以自理的,所以煤我們要有個正確的認識,不能認為煤天生是臟的,把臟當做煤的天然屬性,這是錯誤的,這可能是對我們的基本國情沒有一個正確的認識,對煤不是一個公正和科學的認識。
解說:目前中國能源消費以化石能源為主,且煤炭在一次能源消費中的比例過高,其供應弊端越來越明顯,然而可再生能源由于其供應的分散性和間歇性,短期內大規模取代化石能源的可能性不大,有觀點認為將傳統能源與可再生能源結合利用是最佳方案之一。
吳柯萱:新能源里呢風能和太陽能呢在中國還是處于初級發展階段,那核能呢,中國的核能水平其實是低于世界平均裝機容量17%的水平,那您覺得中國的核能發展問題在哪里?應該怎么發展?
徐小杰:如果從相比較的角度來看的話,確實是這些核能和其他可再生能源目前所占的比例還是比較小的,10%還不到一些,如果從供應方面結構來講,10%多一點,從需求方面10%不到9.8%,這是目前的一個現狀,所以說占的比例很小,但是從發展趨勢來看,確實是增長非常明顯,這里面我們就要談到核能的問題,光伏的問題,風電的問題,生物能的問題,各種能源的充分的利用。
那么目前起點比較少,但是它的特點增長都非常快,所以從今后幾年來講,我想到15年、16年一直到2020年前風能、太陽能、核能都會有一個快速的發展過程,要說到核這塊的話目前我們國家從能源結構的優化的角度來講,核的增長速度會比較快,因為從今年國家的政策,政策的制定部門來講,發出了一個很強的聲音,就是要加速、加快核電的發展,這個在我們國家我認為是有它的發展空間的,因為現在我們的核能的比例非常小,在整個能源當中1%都不到,所以它有很大的增長空間。
按照我們的國情應該有多大的核電的規模,可能我們認為4%到5%是我們國家2030年前核電的適度的規模,另外一個問題怎么發展,是快速發展還是慢速發展,我們認為穩中求進這是我們核能發展的應有的一個方式,其他的新能源的話,目前面臨的問題都各種各樣,風能的問題,太陽能的問題,因為第一個它間歇性的特點。
第二個是高成本,這一塊需要國家政策給予支持的,但是在國家政策支持這點問題上,現在我們應該說是在政策把握上還不是十分的成熟,這方面我認為美國和歐洲在國家政策支持新能源發展問題上有很多的經驗是值得我們學習的,包括我們對核能的補貼應該采取什么樣的方式補貼,政府進入、支持,然后在適當的時候怎么樣退出,最終讓市場發揮作用,鼓勵新的能源迅速的發展起來,這是一個新的問題。
解說:歷經40多年的美國頁巖氣開發正在撬動未來幾十年的全球能源格局,根據美國能源署的數據,美國只用了5到6年的時間就使得從頁巖中提取的天然氣產量占到總數的三成左右,到2035年這一比例將達到49%,這讓美國在全球能源格局上占盡先機,有分析認為中國的頁巖氣開發不會有美國這么快,在美國經歷5至6年獲得的開發成果在中國可能需要20年的時間。
吳柯萱:最近10年來美國對頁巖氣的發展使它的能源結構有一個很大的調整,大概估計到2030年左右的時候有40%以上的能源供給美國是靠頁巖氣來完成,那這也就大大降低了它對于海外能源的依存度,那這種新能源的革命對于中國有什么借鑒意義呢?
徐小杰:應該說頁巖氣在美國是一場革命,所以這點意識我們是非常清晰的,這場革命的基礎在于技術革命,技術上突破,如果沒有技術上的突破頁巖氣是不可能產生一場革命的,從而對它的尤其結構天然氣結構、石油結構整個在供應國內產生很大的影響,是不可能的,所以首先它是一場技術革命,支撐這場技術革命之前的它還有一個地質理論的創新,那么在技術創新之后,它又是一起商業模式的創造,所以它不是一天兩天發生的。
如果從美國第一口頁巖氣井到現在,有193年歷史了,你看這不是一個短的時間了,最近的一個發展發展比較迅速的是這10多年時間比較明顯,所以這是美國的情況,那么如果一種簡單的思維講,美國既然有一場頁巖氣革命為什么中國不可以發生,中國會不會也有一場頁巖氣革命,這個答案是很難輕易做出的,因為美國盡管從資源數據上來看,我們比美國要大,但是兩個國家發展頁巖氣的歷史、基礎、條件都是不一樣的,我們國家怎么樣發展頁巖氣,這個答案還真的需要從我們國家的國情去發展,首先最重要的一點我們對頁巖氣的認識時間很短,當然美國液頁巖氣革命,包括我們剛才提到了地質理論的創新給我們很大的啟示,使我們打開了一個新的空間,怎么認識頁巖氣資源,它的技術革命也給我們很大的啟示,盡管所謂的水平井,所謂的多層壓力,這樣的技術我們也知曉,甚至也有類似的設備。
但是頁巖氣革命它最終它是一個經驗,是一個技巧,通過很長一段時間的積累才行,這不是一天兩天學習到的,另外一個怎么樣建立一個與頁巖氣相配套的商業模式,法律制度、工業標準這又是另外一堆的問題,所以總體上一句話,我們中國發展頁巖氣還會有一個過程,要有耐心。(來源:鳳凰網)
- [責任編輯:Mike.zhang]
評論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