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國央行發布消息,在前期山東、廣東開展試點基礎上,決定將信貸資產質押再貸款試點進一步推廣至上海、天津、遼寧、江蘇、湖北、四川、陜西、北京、重慶等9省市。對此,有媒體稱此措施有可能加劇金融系統風險,甚至引發“中國版次貸危機”。業內人士表示,央行的這一舉措屬于定向寬松,有助于解決地方法人金融機構合格抵押品相對不足的問題,引導其擴大“三農”、“小微”企業信貸投放,降低社會融資成本,支持實體經濟。
政策創新促融資
早在今年2月份,央行在其發布的《2014年第四季度中國貨幣政策執行報告》中便披露了“信貸資產質押再貸款”這一盤活信貸資產的新渠道,并提到已在山東、廣東兩省開展這類質押的試點。
所謂信貸資產質押再貸款是指商業銀行可以用現有的信貸資產,也就是已經放出去的貸款,到央行去質押,獲得新的資金。中央財經大學中國銀行業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認為,這等于是給銀行提供了一個補充可貸資金的新渠道。實際上對商業銀行再貸款的質押物提出了新要求,即合格抵押品范圍從原來的國債、央票、政策性金融債等擴大至優質信貸資產。這樣一來,不僅可以適當擴大銀行的信貸規模、增加貨幣總量,而且能“定向”增加商業銀行支持“三農”、“小微”的資金來源。
興業銀行首席經濟學家魯政委認為,這個其實是豐富了央行抵押品的市場操作的工具,面對流動性的波動央行應該有更充裕的工具,可以調節風險。
“三農”、“小微”先受益
融資環境要改善,“三農”、“小微”是關鍵。在通告中,央行對擴大“三農”小微企業信貸投放的支持態度十分明確。“通常,貨幣政策是一種流量控制,其中既包括貨幣供應總量,也包含資金的流向?傮w來看,此次信貸資產質押再貸款試點擴圍是穩增長背景下進一步釋放流動性的舉措,并且突出了定向調控的思路。”武漢科技大學金融證券研究所所長董登新說。
那么,“三農”、“小微”所面臨的“融資難”、“融資貴”是否可以就此緩解呢?專家指出,融資難的產生既有“三農”、“小微”自身的因素,也受外部金融環境的影響,而貨幣當局需要面對的更多集中在后者。
“‘三農’屬于弱勢產業,其行業效益較低,而‘小微’企業的死亡率又很高,成長性好,但風險比較大,這些是任何國家都存在的現象,所以銀行放貸比較謹慎。”董登新表示,市場失靈時需要政府進行矯正,下一步如果能夠完善考核指標,讓積極向“三農”、“小微”放貸的銀行獲得更多再貸款,那么無疑有利于定向調控目標的實現。
風險管控不放松
不過,面對央行發力穩增長的最新努力,也有聲音擔心金融系統風險上升,甚至出現“此舉將引發中國版次貸危機”的指責。
對此,有分析人士指出,盡管信貸資產與傳統抵押物有所不同,但其風險總體上可控,央行自身亦有著嚴格的評級、模型及認定程序。與此同時,適當提升風險承受水平也是轉型時期釋放經濟活力、促進產業升級所需要付出的必要成本。“其實,只要用作抵押的信貸資產是優質的,就不會有太大問題。”董登新評價道。
事實上,廣東、山東兩省試點業務的嚴格流程已經被披露:銀行將達標企業的全部信貸資產打包建立質押品資產池向央行申請預先備案,央行從銀行備案的信貸資產池中選擇適當的信貸資產,按照一定比例折扣后用于質押,給銀行發放再貸款資金。
特別值得注意的是,并非所有的企業信貸資金都可以做抵押,例如房地產企業及產能過剩行業等。央行山東分行負責人表示,根據央行總部的要求,選取的信貸質押物必須都是比較優質的資產,相關部門也會組織團隊到銀行放貸的企業去考察,進行有效的評估。
- [責任編輯:Juan]
評論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