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鈦”金屬雖然沒有鋼、鐵的知名度高,但由于密度低、很輕,近年來被廣泛應用于飛機、火箭、導彈、人造衛星、宇宙飛船、艦艇、醫療等領域,逐漸走進了公眾的視野。
據介紹,強度和塑性是衡量金屬材料優劣與否的兩大重要力學性能。所謂強度,是指在外力作用下抵抗塑性變形和斷裂的能力。所謂塑性,是指在外力作用下產生塑性變形而不致引起破壞的能力。
“金屬的強度和拉伸塑性通常取決于其內部晶粒尺寸的大小。傳統的粗晶一般具有較大的拉伸塑性,而當晶粒尺寸減小至納米尺寸時,其強度在顯著提升的同時,也喪失了幾乎全部的拉伸塑性。”朱運田介紹,如何能夠通過一種有效的技術手段,讓鈦同時獲得超細晶的高強度、粗晶的大拉伸塑性就成了世界材料科學家們一直在研究的課題。
通過反復試驗,朱運田團隊在鈦金屬中設計了一種全新的微觀結構,以高強度的超細晶“硬”層為基體,上面鋪上粗晶“軟”層,終于實現鈦的高強度與可塑性的完美結合。尤其令人驚喜的是,這種全新的鈦金屬結構,通過工業上最普遍的成型技術就可以實現。
“這意味著,該成果在工業上已具備規模化生產和應用的前景。”朱運田團隊李玉勝老師舉例,由于鈦是生物兼容性最好的金屬,和人體器官間沒有排斥,所以是牙套等醫療器械的首選材質,但又因為鈦的強度不夠,牙套經常會被硬物磕壞,目前的方法是在鈦金屬中加入其他合金材料以達到所需強度,“將來如果用上純鈦,對人體的健康將更有利。”
中國鐵合金網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任何單位及個人均不得擅自拷貝或轉載,否則視為侵權,本網站將依法追究其法律責任,特此鄭重聲明!
- [責任編輯:Mango]
評論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