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鐵合金網訊:歷時2年多,中鋼集團的債務重組方案即將塵埃落定。這份包括債轉股在內的債務重組方案獲批,意味著,時隔17年后,國內新一輪債轉股正式破冰啟動。
據財新20日消息,中鋼債務重組方案已于近日獲批。據此前21世紀經濟報道了解,該方案涉及中鋼集團與幾十家銀行談成的減債、展期、債轉股等條款,方案中債轉股的比例約占金融機構債務的一半,展期的部分債務時限為6年。
但中鋼官方未就此消息做任何回應。一位不愿具名的消息人士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透露:“上周聽說快了,但目前為止還沒看到批復文件。所以具體方案內容還不太好說。”
中鋼集團是國務院國資委直管的大型鋼礦央企,旗下有中鋼國際(000928.SZ)、中鋼天源(002057.SZ)兩大上市平臺。
由于鋼鐵礦業陷入10年來最冷寒冬,加上前些年擴張太快管理不善,中鋼集團于2014年9月被傳出債務逾期風波,在債務多米諾效應下,風波逐漸演變成危機。
2014年國慶后,中鋼集團新一屆領導班子牽頭對中鋼實施新一輪改革重組。與此同時,在銀監會、國資委等部門協調下,由中國銀行牽頭成立了債委會,與中鋼方面共同協商制定債務重組方案。據債委會核查,截至2014年12月底,中鋼集團及所屬72家子公司的債務總額逾1000多億元,其中金融機構債務近750億元,牽涉境內外80多家銀行等金融機構。
但由于各方利益訴求相差甚遠,這份包括債轉股條款在內的方案,在2年多時間里在債權銀行、企業、國資委間反復博弈協調。直到今年3月底,這份備受關注的方案才上報相關部委,隨后又有停滯反復,直到近日才有實質性進展。
債務危機終化解
600億銀行債務300億債轉股?
財新報道稱,“此前各方達成一致的總體方案是,經德勤審計后,金融機構的債務規模在600億元左右,其中留債規模近300億元,轉股規模近300億元。”但具體到各家銀行,留債和轉股的比例各不相同。此外,留債部分的利率也較低,在3%左右。
該消息還稱,該方案涉及債轉股中的“股”,可能是可轉債,其實質還是債券。“多位債權行人士指出,方案中債轉股的部分其實是長達六年期的可轉債,共270億元,前三年鎖定,從第四年開始,逐年按3:3:4的比例轉股以退出。”
中鋼的方案中還包括,未來在集團一級子公司“中鋼股份有限公司”下,成立“中鋼控股有限公司”這一平臺,未來或將整體上市。
“如果方案順利獲批,對中鋼肯定是利好。對于集團和子公司的融資授信都將營造更好的市場條件。”上述中鋼消息人士向記者表示。但他強調,債轉股方案最終成功與否,關鍵還要看中鋼集團的各項改革的進展,業務板塊重塑之后的盈利能力。
去年,中鋼國際在海外市場連續拿下俄羅斯46億電解錳項目、玻利維亞穆通鐵礦27億元鋼廠總包合同等多張大單。
財報顯示,今年上半年,中鋼國際營收39.71億元,同比下降22.71%。財報稱,部分國內項目建設進度放緩,但海外訂單數量大增,上半年在海外訂單的合同金額共計140.63億元,達到2015年營業收入的144.22%。由于海外訂單大多處于融資階段尚未開工,故對業績貢獻相對滯后。
“債轉股并不應該大范圍推廣”
“從目前方案上看,300億展期付息,300億轉股,銀行有望未來通過出售上市公司股權獲得收益減少損失的。”在分析師徐向春看來,中鋼債務重組方案獲批,是中鋼2014債務危機以來最大利好,以債轉股和展期的方式,為中鋼的改革調整爭取寶貴的時間和空間。
“對整個鋼鐵行業而言,此次債轉股方案的通過也算是一個突破,時隔17年再次開展債轉股的探索實踐,將對地方鋼鐵企業解決債務難題提供寶貴經驗。”徐向春稱。
國資專家李錦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評論稱,“債務難題成為去產能的一大阻力。妥善解決債務難題,對國內鋼鐵行業去產能和降杠桿都將起到推動作用。中鋼債轉股方案的獲批,對深陷債務泥淖的渤海鋼鐵、東北特鋼等化解債務危機也具有一定的借鑒意義。”
但李錦也強調,債轉股畢竟是去產能、化解國企債務難題過程中的治標之舉,只對于部分有發展前景、易于盤活的企業適用,“債轉股并不應該大范圍推廣”。
“與上一輪債轉股政策性一刀切不同,這一次債轉股思路是市場化、一企一策、政府不兜底。”李錦稱,前期在大宗商品的高點盲目擴張,導致企業嚴重虧損,負債累累。這種情況在央企、國企中非常普遍。今年下半年,乃至明年都將是央企債務違約的風險期和高發期。“我們不能一刀切全都采用債轉股的方式降杠桿為企業脫困,把風險和包袱全部轉移到銀行機構身上。”
李錦的這種擔憂,在東北特鋼債務風波中,已被國開行等金融機構債權人多次強調。
截至今年8月底,東北特鋼已經連續出現8次違約現象。今年5月,部分債券持有人召開會議,通過了要求東北特鋼落實償債資金乃至提前償付本息、書面承諾不進行債轉股不逃廢債,保證債券按本息兌付、增加擔保等議案。
19日晚,東北特鋼在上清所公告稱,應于9月24日到期的2015年第三期短期融資券(債券簡稱“15東特鋼CP003”),由于公司流動性持續緊張,本息償付存在不確定性,涉及金額共7.441億元。如此次違約再次發生,將是東北特鋼年內第九次違約,累計違約金額將超過43億元。截至目前,遼寧國資委對東北特鋼如何處置債務等事宜仍未公布任何方案。
另一個案例則是渤海鋼鐵集團,自2016年初曝出1920億債務危機以來,渤海鋼鐵集團經歷了一系列沖擊和變化,而北京銀行等105家金融機構仍深陷這場債務泥沼中。
李錦認為,此前國資系統中有一種守舊觀點亟須破除,“他們總是覺得,國企實施破產重組非常沒面子,這種觀點應該改變了。”李錦表示,破產重組制度也是對央企、大型國企同樣適用的市場化手段。“去產能不能老靠政府兜底,應該用更市場化的手段推進國企改革、鋼鐵行業去產能降杠桿。”
- [責任編輯:Chen Zhen Seng]
評論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