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鐵合金網訊:日本政府暗示,中國官員可能違反了全球貿易規則,中方禁止向日本出口具有戰略重要性的礦物。日本經濟時報甚至暗示,中國禁止對日出口稀土令日苦不堪言。(日本目前從中國廉價購買的已經足夠用了幾十年,可見日本對稀土的重視。)
日本經濟產業大臣大畠章宏(AkihiroOhata)表示,日本進口商已告知經濟產業省(MinistryofEconomy,TradeandIndustry),裝船的稀土金屬一直被有意扣在中國的港口。稀土金屬對于許多高科技產品的制造都至關重要,涉及從攝像機到風力渦輪機的許多行業。全球約97%的稀土源自于中國。
“我們獲悉,中國商務部已發出指示,暫停對日出口稀土金屬的新合約和發貨,該部已不接受新的出口許可申請,”大畠章宏表示。大畠章宏補充稱,如果這些報告被證實確有其事,日本將考慮向世界貿易組織(WTO)提出申訴。“我們將根據規則,采取適當的行動,”他表示。中國官員已否認對出口日本的貨物下達了禁運令。然而,中國政府對日方扣押中國漁船船長——日本當局周五已決定將他釋放——一事的憤怒反應不禁令人相信,中方可能會通過限制貿易來實施報復。
英國《金融時報》聯系上的貿易商表示,中國港口的情況仍不明朗。盡管似乎可以肯定,近些天,稀土金屬、或許還有其它貨物的出口有些延遲,但這些延遲是否與中國官方政策有關的證據仍不確鑿。
日本一家專業稀土金屬進口商表示,一船本應于周二離開上海港的貨物“還沒有裝船。但這種事情常常發生,我們不知道這是由于文書問題,還是有意耽擱。”
澳大利亞工業礦物有限公司(IndustrialMetalsCompanyofAustralia)常務董事達德利金司諾司(DudleyKingsnorth)表示,貿易商當中有傳言稱,中方已實施了非正式禁令。“中方已責令許多出口商在月底以前暫停向日本出口稀土金屬,之后再重新進行評估,”金司諾司表示。日本最大一家貿易公司的一位管理人士表示,中國航空港和海港許多出口日本貨物的發貨似乎有所減速。但她補充道,其所在公司的駐華代表,尚未接到地方當局將采取任何官方行動的通知,而中國9月下旬和10月初的一連串國定假日,往往也會導致貨運延遲。
在日本,稀土金屬出口本已是一個敏感話題——日本是全球最大的礦物進口國。對于中國削減總出口額度、并提高出口稅的舉動,日本政商領袖均表示關切。豐田汽車集團(Toyota)旗下的貿易部門豐田通商株式會社(ToyotaTsusho)正在印度和越南開發未開采的稀土礦,以降低對中國供應的依賴。
美日用最陰險的辦法對付中國稀土
有新聞評論道,說中國的稀土資源確實十分重要,就連美國的宙斯盾戰艦的電磁鐵都少不了中國的稀土資源做配套。其實,稀土資源并非中國一家獨有,中國稀土資源也僅僅占世界儲量的30-40%,另外還有70%的稀土資源分布在其他國家,從一定程度上講,美國也是稀土資源豐富的國家,只是探而不采罷了。日本可能確實沒有這個東西,但日本早就未雨綢繆囤積了不少廉價的中國稀土,如今又開始著手與南亞和蒙古國合作開采稀土資源。因此,我們不要天真的認為沒有中國的稀土,天下就大亂了,中國沒有那么重要,只是自我標榜。
那么為什么西方國家對中國限制開采和出口稀土資源大加指責,并警告將到世貿組織投訴中國的限制行為呢?
原因很簡單,那就是中國提供的廉價稀土是其他國家所不具備的,本來是黃金價值,但結果被中國在國際市場賣了個白菜價,甚至還不如白菜價格。這樣一來,國際市場因為中國的“無序傾銷”導致價格如此低廉,其他國家的稀土資源自然無法與中國抗衡而不得不封礦,畢竟自己開采的成本或許會比從中國購買的成本還高。這樣一來,其他各國本來該做很高預算的地方結果就因為中國的廉價稀土而削減不少預算。
但如今的中國希望限產并提價,惹惱了這些西方國家,要花費數倍的價錢才能完成之前購買中國稀土所得到的等值資源,而不得不重新制定預算,甚至要追加很多的預算。當然中國這一決策導致這些西方國家抱怨價格的上漲,這才是問題的癥結所在,而并不是因為中國控制了西方的核心資源出口,這是兩碼事。中國控制不了世界的核心資源,西方國家也不會依賴中國的稀土資源,只是一種對中國“所謂價值覺醒”的抱怨罷了。
當然,西方世界之所以要在稀土資源上“挑刺”也完全是因為是針對中國的“欲加之罪”的典型表現,是對“中國威脅論”的一種內容延伸和擴展。
日本占盡中國稀土便宜
分析人士認為,日本對中國限制稀土出口如此敏感,其實并不難理解,因為日本近九成的稀土從中國進口,是中國廉價稀土的最大受益國。
中國稀土業內人士指出,日本目前是世界上利用稀土實現附加值最高的國家,用于高新技術領域的稀土占到其消費總量的90%以上。通過從中國進口價格低廉的稀土原料,然后再出售經過加工的高新技術產品,日本可從中賺取豐厚的經濟利益。因為經過加工后的稀土價格往往堪比黃金和鉆石。
眾所周知,中國是世界上稀土資源最豐富的國家,儲量約占世界的三分之一,但當前的產量卻占到了全世界的95%。上世紀90年代,中國開始大規模開采稀土并出口,在低廉的開采成本(未考慮環境成本)下,中國廉價的稀土統治了世界市場,大部分國家因此停止了稀土的開采。
以稀有金屬鐠、釹為例,中國南方稀土公司的生產成本在每公斤30美元左右,而此前美國被封存的芒登帕斯礦生產成本則高達每公斤40美元。當產品價格維持在每公斤35至40美元時,美國就沒必要自行開采稀土資源了。
雖然中國稀土占據了95%左右的世界市場,但由于中國稀土企業未能形成規模,缺乏統一的監管,無序競爭和走私盛行,致使中國“第一稀土大國”的地位未能相應地轉化為稀土的定價權。在1990至2005年間,中國稀土的出口量雖增長了近10倍,平均價格卻跌至1990年時的一半。難怪網友普遍慨嘆,中國珍貴的稀土賣的是“泥土”或“白菜”的價格。
就在中國廉價且不加限制地出售稀土之際,日本等國趁機收購并儲存了大量稀土。中國稀土資源大省內蒙古一位業內人士估計,日本儲存的稀土資源甚至已夠用四五十年。對此,有中國媒體指出,30年后,世界上最大的稀土產地———內蒙古包頭白云鄂博可能將無礦可采;而一直依靠進口中國稀土發展電子工業的日本,到時卻坐擁充足的稀土資源。中國到時也許要花比現在高數百倍的價錢,從國外進口稀土。
美歐日在抱怨中國限制稀土出口政策時,一個理由是此舉會使其許多產業受到影響,并進而威脅其經濟和“國家安全”。比如,日本三井物產公司稀土部門負責人佐藤陽一最近在接受英國《泰晤士報》采訪時就稱,中國稀土出口的收緊是日本業界面臨的一個“無形的海嘯”。
發展高新技術是關鍵
稀土是一種不可再生的資源,并且關系到未來高新技術和國防科技的發展。從這個意義上說,稀土戰略事關中國的國家安全。分析人士指出,中國能否發揮稀土資源的優勢,關鍵在于中國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否則,即便中國的稀土資源不出口,在國內也難以被充分利用。
與日本將90%以上的稀土用于高新技術形成鮮明對照的是,中國稀土主要應用在傳統領域,應用于高新技術領域的還不到50%;特別是在稀土新材料領域,中國幾乎沒有自主知識產權。
中國稀土業內有識之士還提醒說,由于中國僅限制稀土原料的出口,因此,更多的外資公司可能會到中國內地來設廠,對稀土資源進行簡單加工后再出口,這實際上是變相地使中國稀土出口超出配額。這樣,最終受損失的依然是中國。由此可見,中國要利用和維護自己的寶貴資源,關鍵還是要發展先進的稀土加工技術。(來源:華訊財經)
中國鐵合金網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任何單位及個人均不得擅自拷貝或轉載,否則視為侵權,本網站將依法追究其法律責任,特此鄭重聲明!
- [責任編輯:editor]
評論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