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鐵合金網訊:從新中國成立前最高年產鋼1.6萬噸,到現在的1200萬噸(其中450萬噸不銹鋼);從煉出中國第一爐不銹鋼,到“筆頭鋼”打破日本產品對全球30多年壟斷……新中國成立70年來,山西太原鋼鐵集團(以下簡稱“太鋼”)的創新發展歷程,成為中國鋼鐵工業乃至中國制造由弱到強的“縮影”。
“那時候地上全是土,上一天班,灰眉土眼。”卜官喜于1952年進入太鋼工作,憶及當時,卜官喜印象深刻,“遇到刮風天氣,塵土、煤渣和鐵屑像下雨似的”。
太鋼前身為創建于1934年的西北煉鋼廠。資料顯示,新中國成立前,該廠年產鋼最高僅1.6萬噸;新中國成立后,太鋼被國家定位為以生產特殊鋼為主。1952年,太鋼冶煉出中國第一爐不銹鋼,結束了不能生產不銹鋼的歷史。彼時,鋼鐵工人的形象,一如電視劇《鋼鐵年代》中所展示的,拿大鐵釬、帶防護鏡,煉鋼爐前,鋼花四濺。
此后,太鋼先后成功試制生產出低碳冷鐓鋼、高溫合金鋼等一批新鋼種,還打通了不銹鋼生產線。
“剛開始生產不銹鋼,產品種類少,主供國內市場。”薄青海于1986年接替父親卜官喜,入職太鋼,成為“鋼二代”,這一年,中國第一條冷軋寬帶不銹鋼光亮退火線在太鋼投產,鋼鐵工業也是國民經濟的支柱性產業。
其間,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太鋼先后引進日本、德國等國的多項先進技術,工藝技術裝備水平和品種開發能力迅速提高。至上世紀末,中國成為世界最大的產鋼國和消費國。
“現在能生產幾十種不銹鋼的中高端產品,許多都銷往海外。”2017年,薄青海退休。同年,太鋼的不銹鋼出口量首次突破百萬噸,在中國出口總量中占比超過四分之一。
近年,隨著中國鋼鐵工業產業規模擴大,鋼鐵產品的進出口格局發生逆轉。與此同時,鋼鐵行業長期積累的結構性、體制性矛盾日益凸現,鋼鐵行業成為化解產能過剩的重點行業。
破局在于科技創新。2017年,太鋼的“筆尖鋼”問世,打破日本產品對全球長達30多年的壟斷;2018年,太鋼批量生產出寬度600毫米、厚度0.02毫米的極限規格軟態不銹鋼箔材,成為目前世界上唯一可以批量生產寬幅“手撕鋼”的企業,產品出口美國、德國等國家和地區。
目前,太鋼已擁有以不銹鋼為核心的系列專有技術,授權專利2757件,其中發明772件,100多項世界領先。
如今,90歲的卜官喜偶爾還會到廠區看看,“花紅柳綠,廠區就跟公園一樣”。老人的孫子薄福旺,現今已是“鋼三代”。
“現在的生產流程都是自動化、智能化。”薄福旺說,產品附加值提高后,太鋼越來越多的中高端產品受到國際市場認可。
太鋼技術中心不銹鋼研究所一室主任李國平介紹,太鋼正在對氫燃料電池乘用車、柔性太陽能光伏發電、海洋探測、新型鋰電池包覆等領域的新型材料,進行超前研發。(中國新聞網)
- [責任編輯:kangmingfei]
評論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