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鋼鐵產業,經過數十年的高速發展,逐漸形成了產能嚴重過剩、區域分布不均,全行業性虧損等多方矛盾,然而,需要解決這一不合符市場經濟發展規律的現象,不能簡單的以減產和兼并重組手段就能解決;更重要的是需要立足中國具體國情,跳出產業本身,從政府。政治、利益集團談判等方面實現對中國鋼鐵產業的圍魏救趙。
中國鋼鐵現貨網分析師指出,當鋼材價格走勢處于一個較長的下跌階段時,我們往往將責任一股腦兒的推向“產能過剩”,第一想法便是呼吁鋼廠限產以平衡市場的供求關系,以保證鋼價的穩定;然而鋼市歷史上屢次出現的高庫存伴隨低需求且高價格、高庫存、低需求卻引發鋼廠高產意愿不減等等悖行事實。是乎都違背了市場經濟的自然規律;那么鋼廠為何不愿意跟隨市場規律調節生產,有時甚至背道而馳呢?
從我國鋼鐵產業的發展歷史來看,從建國初期開始,新中國百廢待興,工業化處于起步階段,鋼鐵面臨嚴重短缺的惡劣現象,當時國家以鋼鐵生產為國策,不惜一切代價、砸鍋賣跌搞鋼鐵生產,重量而輕質,全民土法大煉鋼的時代,完全難以想象如今的鋼鐵產能嚴重過剩的杯具。到改革開放后的工業化、城鎮化需要,中國鋼鐵產業更是“一日千里”,在21世紀初期一跌成為全球最大的鋼鐵生產國和消耗國,產能占全球的45%以上。短短的數十年時間,我國鋼鐵從一鋼難求到滿足所需,再到出口海外,最后到嚴重過剩,其中充塞著各種政治、社會、利益因素。
我國的產能過剩并不能完全歸罪于市場需求的調節無能,在整個中國經濟發展各個時期中,這其中,更多的是各種產業外的利益糾葛,反應最為明顯是需要更多承擔各種社會、政治責任的國有鋼企;我們曾經說過國有鋼企“船大難掉頭”僅僅是表象;根本原因在于其身負的責任不允許其隨意根據市場需求調節,背道而馳多數是無奈之舉。
在產能過剩,需求疲軟的情況下,原本鋼廠可以通過暫時性的調節產能保價,但鋼廠卻身不由己。一個是因為諸多的因素鉗制,在我國,鋼鐵生產的主體是大中型國有鋼企,他們除了盈利之外,更多的是需要背負一系列的責任,如保證區域內的社會穩定、地方政府的行政要求、國家政治策略性要求等。中國鋼鐵現貨網分析師指出,鋼廠動輒數十萬職工,停產意味著數十萬職工失業,如何保證他們的生活就是保證當地的穩定,穩定壓倒一切的硬性指標使得他們寧愿虧損也不敢輕易停產;地方政府因為各種因素不允許你停產、國家因為各項博弈需要你生產等等,你不得不產。市場經濟的調節手段在這個時候就是個”低能兒”。
二是在國有鋼企占據絕對統治地位的中國鋼鐵行業,國企最根本的目標并不是實現盈利,盡管這個說法十分的可笑;但這是乎是不成文的“潛規則”。殊不知有誰聽說過哪家國企的負責人因為單純的企業經營不善而被放棄,此前國內某大型鋼廠大幅度虧損,調查組進駐調查,其老總對虧損等直接承認,為了只是要求調查部門加上一句工作盡職盡責的評價;這是為何?因為我國的國有企業,除了是商人之外,他們更是身具行政編制的公務員、好的履歷評價可以使他得到更好的仕途發展,而企業業績的好壞,難以定論個人責任;也就是說,因為國企的體制關系;其負責人在意的利益點不同,所以對企業的營利性遠不如私企的那般緊迫感。
殊不知,國企在虧損之余,往往會得到地方政府的相應財政補貼,諸如2011年的華菱鋼鐵,企業原本虧損嚴重,然而湖南財政一補十數億元立刻扭虧為盈。如此表明,國有鋼企在鋼材價格行情低迷、市場需求疲軟的情況下,面對虧損,思考解決之道的意愿遠低于民企,因為他們已經在制度中形成了虧損找政府要補助,等待政策救助的“惡習”。主觀意愿之過而已。
在以上情況的綜合影響下,國有鋼廠因具有特殊的歷史背景和擔當者盈利之外的特別責任;他們難以完全的根據鋼材市場的發展規律而輕松、及時的進行調節,由于需要考慮產業外的因素過多,加上在兼并重組、產能過剩淘汰中的各方背后利益集團的博弈;使得市場經濟規律并不適用與中國特色的鋼鐵產業,需要解決,那么就需要徹底改變國有鋼企的結構性所有權持有,釋放掉強加在其身上的大多數產業外的責任,但,這可能在短期內實現嗎?(來源:中國鋼鐵現貨網)
中國鐵合金網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任何單位及個人均不得擅自拷貝或轉載,否則視為侵權,本網站將依法追究其法律責任,特此鄭重聲明!
- [責任編輯:editor]
評論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