盤點2013年煤炭市場,市場化程度提高是繞不開的話題。繼2012年12月20日國務院辦公廳下發《關于深化電煤市場化改革的指導意見》、取消電煤價格雙軌制之后,2013年煤炭行業的市場化程度進一步提升。
其一,體現在《煤炭法》和《煤炭經營監管辦法》的修改。6月29日,修改后的《煤炭法》獲得全國人大常務委員會通過。《煤炭法》修改的主要內容,是煤炭生產和經營不需要進行行政審批。12月6日,國家發改委公布《煤炭經營監管辦法(修訂稿)》,并公開征求意見,目的除了適應《煤炭法》的修改之外,更是為了進一步明確政府和市場的關系,對政府和市場進行重新定位。
其二,體現在煤炭期貨的發展。3月22日,焦煤期貨合約開始在大連商品交易所上市交易。9月26日,動力煤期貨合約在鄭州商品交易所上市交易。煉焦煤和動力煤期貨接連上市,意味著煤炭期貨市場開始與現貨市場協同發展,煤炭市場化程度進一步提高。
2013年,煤炭進口給國內煤市帶來的壓力顯而易見,上半年尤為明顯。
海關總署數據顯示,1月至11月,全國累計進口各種煤炭(包含褐煤)超過2.91億噸,同比增長14.9%。其中,1月至5月進口1.36億噸,同比增長20.7%。
與此同時,1月至11月火力發電量同比僅增長6.8%,1月至5月累計增幅更是只有2.1%。粗鋼、水泥、合成氨等其他主要的煤炭下游產品產量增幅也均遠遠小于煤炭進口量增幅。
在進口煤持續加壓的情況下,國內煤炭業呼吁限制進口的聲音漸起,特別是限制2010年以來快速增加的褐煤進口。此事引起了國家有關部門的關注。
5月初,國家能源局發布《商品煤質量管理辦法(征求意見稿)》,提出對商品煤質量進行管理,特別是對進口動力煤質量進行控制。但是,由于遭到用煤企業和貿易商的強烈反對,《辦法》并未正式出臺。
8月底,海關總署發布公告,自2013年8月30日起,取消褐煤進口零關稅,恢復實施3%的最惠國稅率,褐煤進口名義上有所收緊。
煤價下行令煤炭全行業盈利水平大幅下降,從上市公司的業績可見一斑。
按照證監會行業分類,2013年前三季度,39家煤炭采選業上市公司利潤總額為726.5億元,同比下降29.7%。
煤炭上市公司中,中國神華規模獨大,其2013年前三季度的利潤占煤炭上市公司利潤總額的76.5%。凈利潤最高的前三位是中國神華、中煤能源和伊泰B股的凈利潤之和占煤炭上市公司凈利潤總和的83%。如剔除中國神華,其余上市公司利潤總額只有157.9億元,同比大幅下降60%。
盈利下降加上應收賬款增加,部分煤炭企業遭遇資金鏈緊張的困難,明顯放慢了固定資產投資的步伐。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今年前11個月,煤炭開采及洗選業固定資產投資額為4707億元,同比增長1.1%,增速為2001年以來最低。
固定資產投資增速放緩有助于減緩煤炭產能增長勢頭,是市場自身調節機制發揮作用的結果。
2013年,燃煤企業面臨的環保壓力可謂前所未有。年初,全國很多地區頻繁遭遇霧霾天氣。有關統計顯示,1月北京霧霾天數達到24天,為1954年以來同期最多。進入12月,從華北到東南沿海甚至西南地區,全國100多個大中城市出現不同程度的霧霾天氣。
霧霾的原因縱然離不開天氣,但燃煤帶來的排放也難逃其責。
面對不斷惡化的空氣質量,9月,國務院發布《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提出制定國家煤炭消費總量中長期控制目標。到2017年,煤炭占能源消費總量的比重降低到65%以下,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等區域力爭實現煤炭消費總量負增長!队媱潯愤提出制定煤制天然氣發展規劃,在符合最嚴格的環保要求和保障水資源供應的前提下,加快煤制天然氣產業化和規模化步伐。
為此,部分地區提出煤炭消費減量目標,加快煤炭替代步伐。
可以預見,未來會有更多地區提出煤炭消費控制目標,環保壓力很可能促使我國煤炭消費總量提前觸頂。
煤炭市場下行,企業陷入經營困境,主產地受到的影響自不必多說,各地政府接連出手救市。
上半年,安徽、河南等地區要求本地電廠只能用本地煤,將外地煤攔在了外面。這與前幾年煤炭市場緊張時省長帶頭找煤相比,完全是一百八十度大轉彎。
7月底,山西省政府下發文件,提出促進煤炭行業平穩發展的近期、中期和長期措施,共計20條。9月,內蒙古自治區政府也提出促進全區煤炭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近期、中期和長期措施。12月初,陜西省出臺了類似的8項意見。
除了地方政府出手救市外,11月中旬,國務院辦公廳也下發《關于促進煤炭行業平穩運行的意見》,提出遏制煤炭產量無序增長等5方面意見和措施。
煤炭行業陷入困境,一方面導致產煤區涉煤稅費收入下降,另一方面牽連與煤相關的運輸等服務行業。經濟發展遭遇困難,各地政府救市心切不難理解。
煤炭市場低迷是大環境決定的,不僅有國內環境,還有國際環境。政府應該做的,是努力改善市場環境,減少直接干預,加強監管。
先抑后揚是2013年國內煤市的關鍵詞。在煤價過山車中,神華、中煤等大集團的表現引發市場廣泛的關注。
6月下旬,在環渤海動力煤價格小幅回落及夏季用煤高峰到來前,大集團大幅下調煤炭價格,最終導致環渤海5500大卡動力煤綜合平均價格由6月末的每噸603元快速降至8月末的每噸546元,短短2個月下降57元。9月中下旬開始,大集團率先上調煤價,最終托起環渤海動力煤價格快速回升。12月18日,環渤海5500大卡動力煤綜合平均價格已經升至每噸622元,較10月初上漲72元。
有人認為,大集團帶頭漲價和降價是有意主導市場。對此,筆者并不贊同。6月下旬,大集團帶頭降價在很大程度上因為6月國際市場動力煤價格降幅驟然擴大。9月中下旬,大集團帶頭提價在很大程度上因為9月國際動力煤價格快速回升。在國際煤價大幅波動的情況下,國內煤企如不主動調價,則會丟掉市場或陷入被動。神華、中煤這些大集團頂多是引領了市場走向,不可能從根本上主導市場。
中國鐵合金網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任何單位及個人均不得擅自拷貝或轉載,否則視為侵權,本網站將依法追究其法律責任,特此鄭重聲明!
- [責任編輯:editor]
評論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