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黃垟鄉石平川教堂后棄渣治理工程正式啟動。據該鄉相關負責人介紹,工程完工后,既消除了礦區周圍塌陷、崩塌、泥石流等地質災害隱患,改善了周邊的生態環境,又通過廢棄礦山的礦地整理,新增可利用土地,實現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三贏”。
黃垟鉬礦區屬中國四大鉬都之一,區內鉬礦資源豐富,儲量居全國第四位。近年來,該鄉充分發揮鉬礦資源優勢,注重科學規劃,不斷加大投入,著力保護生態環境,優化礦區發展環境。據悉,除石平川教堂后棄渣治理工程正在施工建設外,該鄉還投入50多萬元封砌了廢棄礦洞,投入1500多萬元修建了石平川礦山廢礦渣治理工程,投入1500多萬元治理底外黃垟村莊下采空區,同時,該鄉深入開展污染源普查、尾礦庫環境整頓、尾礦庫環境保護日常檢查等工作,使該鄉礦業企業逐步走上了規;、集約化經營的道路。
在注重各項硬件設施投入的同時,該鄉還通過開展“政企聯動,服務企業”主題活動、礦區企業管理培訓會、開展企業黨組織培訓活動等形式,切實增強企業的軟實力。據悉,僅今年就召開礦區企業管理培訓會和企業黨組織培訓活動近20余次。同時,鄉黨政主要領導深入企業調研40多次,對企業反饋的問題,認真分析并加以解決,專門派副科領導幫助企業解決項目立項、審批等生產經營問題。
政企聯動,軟硬件建設雙管齊下,黃垟鄉通過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礦業產業鏈不斷延伸,實現采選一體化,降低鉬加工環節成本。目前,恒新鉬業、鑫鴻鉬業、上橫坑鉬業、聯眾鉬業等4家采礦企業年開采能力達37.2萬噸,所開采礦石平均含鉬品位0.3%;安亞鉬業、嘉隆鉬業、泰正鉬業、正大鉬業等4家選礦企業平均日浮選能力達300噸,基本形成了以鉬業為支撐、骨干企業為龍頭、集約發展為方向的礦業格局。今年1-9月份,黃垟礦區實現工業總產值35806萬元,其中,規上企業生產總值為33726萬元,“綠色”礦業已真正成為該鄉工業發展的頂梁柱。
中國鐵合金網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任何單位及個人均不得擅自拷貝或轉載,否則視為侵權,本網站將依法追究其法律責任,特此鄭重聲明!
- [責任編輯:editor]
評論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