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進口需求先前看來永無滿足之日,進口量持續增加,流向其熱絡發展的基礎建設及地產項目。但這種境況一去不返了。
去年中國精煉鋁、鎳、鋅、錫凈進口全都下滑,其中有些金屬下滑幅度甚深。中國不是鉛的凈進口國,出口表現穩定,這有助于解釋當前鉛市何以如此不受投資人待見。鋁制品出口亦擴張,凸顯出中國市場供過于求的情形。唯有銅進口逆勢增長,不過對于這樣的態勢能維持多久的質疑聲浪與日俱增。進口下滑,是否成為中國經濟降低資源成長密度、也就是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口中“新常態”的一部分?無庸置疑,這可能當中原因的一部分,但一如往常的是,只要涉及中國,事情就不是那么單純。
青島港口騙貸案效應
例如,去年基本金屬貿易模式就受到青島港口騙貸效應的嚴重扭曲。青島港口金屬騙貸丑聞最初于5月底曝光。其余波仍在法庭回蕩,但對整體金屬融資業務卻造成立即且深遠的影響。鋁和鋅凈進口量暴跌。這兩種金屬在中國影子信貸市場,都曾廣泛被做為融資擔保品。中國去年上半年原鋁進口量達227,000噸,但下半年進口量僅40,000噸。青島港口騙貸案爆發后的六個月內,精煉鋅進口量減少一半,至190,000噸;出口量則從1-6月的4,600噸激增,7-12月達127,000噸。2014年最后一季中國竟成為非合金鋅的凈出口國。然而受影響最大的是鎳。鎳出口大增,紛紛避往倫敦金屬交易所(LME)的倉儲系統。對之前未意識到有多少鎳還一直貯于中國保稅倉庫的鎳市場而言,這是記殘酷的警鐘。于是,中國在6-12月期間首度成為鎳的凈出口國。
精煉鎳的出口在12月出現失去動能跡象,今年中國該金屬凈貿易趨勢很有可能完全反轉。中國仍需鎳來供應其巨大的不銹鋼產業,若國內含鎳生鐵(NPI)產量抵不住預期的鎳礦缺口,中國極有可能有更大量的鎳需求。而鋁和鋅的進口是否能徹底從“青島港口事件效應”復原,則是完全不同的問題。畢竟,鑒于中國本身日增的產能,沒什么跡象顯示中國真正需要進口這兩種金屬。
自給自足
精煉金屬供應鏈發生的這種轉向自給自足的長期趨勢改變,成為推動中國金屬貿易模式轉變的又一個關鍵因素。這種改變過程在鋁產業表現得最為突出。中國不僅僅能夠生產出足夠多的鋁和鋁半成品來滿足國內旺盛的需求,事實上中國目前的鋁產出已經供過于求。結果就是,中國的過剩產出正加劇涌向國際市場,而且是以鋁半成品的形式流出,這是因為半成品可以享受到出口退稅的好處,而原鋁卻必須完整繳納出口關稅。
銅保持不變
在不斷變化的中國進口圖景中,表面上保持不變的就是銅。去年精煉銅凈進口保持升勢,增加14%,觸及歷史新高330萬噸。這格外值得注意,因為在抵押信貸市場中,銅是最受偏愛的金屬。但青島港事件未對銅造成太大影響。金屬被轉移到更安全的倉庫,但只是在中國境內轉移,并未轉至境外。去年,精煉銅出口實際上減少,降幅達9%。在精煉金屬進口下降且出口加快的大背景下,上述情況似乎有些反常,但是你要記住的是,市場普遍認為國儲局(SRB)在持續主動買進金屬。買進的具體噸數外界不太清楚,但很可能足以對2014年精煉銅凈進口增加41萬噸做出解釋。國儲局買入銅,是因為政府仍把銅視為一種戰略金屬。而銅在中國存在結構性短缺。對于中國經濟成長放緩以及精煉金屬越來越能自給自足,即便是銅可能也無法全然不受影響。
中國12月精煉銅產量達到歷史高位。就算沒人完全相信官方數字,但趨勢很明顯是向上的。如果這種趨勢持續下去,甚至精煉銅進口可能也臨近頂峰。
- [責任編輯:zhuwenjie]
評論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