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總統特朗普對于中國提出的削減過剩產能方案以及對華發動“301調查”這樣的貿易策略并不滿意,讓他真正執迷不悔的,是“關稅”二字。
特朗普不僅在其高級幕僚支持的情況下,兩次拒絕了中國提出的削減過剩鋼鐵產能的方案,而且在另外的場合嘲諷“天才”幕僚們最終拿出的調查中國知識產權行為的“301調查”方案。
此前,在回應美國將宣布對中國進行“301調查”時,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華春瑩表示,在中美利益相互交融日深,已經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緊密格局下,打貿易戰沒有前途,沒有贏家,只會雙輸。
特朗普想要的是關稅
據美媒報道,在前國土安全部長凱利成為白宮辦公廳主任的第一周(7月31日就任),特朗普在其總統辦公室舉行了一場有關對中國進行“301調查”的內會,出席人員除了特朗普和凱利,還有美國貿易代表萊特希澤、白宮國家貿易委員會主任納瓦羅、白宮國家經濟委員會主任科恩以及時任白宮首席戰略顧問班農等高級幕僚們。
在被問及會否簽署行政備忘錄,授權萊特希澤審查所謂的“中國貿易行為”,特朗普表示他會簽署,但這并不是他想要的:他對新上任的凱利強調,“我想要的是關稅……我知道這房間里有些人會不高興,有些人是全球主義者,不想要關稅。但我告訴你,我想要關稅。”早在競選期間,特朗普就曾威脅稱,建議對來自中國的進口產品收取45%的關稅,理由是這將有助于保住美國的工作機會,促進美國商業發展。
實際上,特朗普的確在14日中斷了他在新澤西州自家高爾夫度假村的帶工作休假,回到白宮簽署行政備忘錄,授權萊特希澤決定是否對中國發起“301條款”調查。一周之內,USTR辦公室就正式宣布對中國發起“301調查”,表示根據美國《1974年貿易法》第301條,就中國有關法律、政策、實踐或做法可能不合理或歧視性地損害美國知識產權、創新或技術發展展開調查。
而特朗普口中的全球主義者,是曾擔任高盛集團總裁兼首席運營官的現任白宮國家經濟委員會主任科恩,這個“全球主義者”的外號,正是他在白宮中的對頭班農給他起的。班農、萊特希澤和納瓦羅經常在貿易政策上持強硬立場,而科恩則經常在爭吵中指出,在攪亂當今全球自由貿易秩序方面,美國應當加倍小心才是。
通常,“301條款”調查將首先與被調查方進行磋商,調查程序可能長達一年。據第一財經記者了解,USTR的首次公開聽證將在10月10日展開,有意參與的各方可以在9月28日之前提交他們的意見。
不過,對于急于改善美國高額貿易逆差的特朗普而言,即便是“301條款”調查這樣繞過世貿組織(WTO)的單邊貿易行為,也顯得不夠迅猛。
敦促對從中國進口的鋼鐵產品征稅
特朗普對于“征稅”二字念念不忘。
2016年的數據顯示,在美國多年雙反調查打壓之下,中國對美鋼鐵出口的份額已經接近無足輕重了:據中方統計,2016年中國對美出口鋼鐵117萬噸,占中國整體出口量的1.08%左右。
按照美國鋼鐵協會統計,2016年來自中國的鋼鐵占美國進口鋼鐵的比重僅為2.6%。而按照咨詢機構IHS的統計,2016年對美國鋼鐵出口最多的幾大經濟體依次是加拿大、巴西、韓國、墨西哥、土耳其、日本、俄羅斯、德國等。以歐盟為例,在2016年,美國進口鋼鐵2600萬噸,其中有320萬噸從歐盟進口,占12.3%。最終特朗普出于多重原因而推遲發布“232調查”結果及征稅決定。
《金融時報》近日援引知情人士的話表示,中方曾兩次提議到2022年將過剩鋼鐵產能削減1.50億噸,均被特朗普拒絕。相反,特朗普敦促其幕僚尋找方法對從中國進口的鋼鐵產品直接征收關稅。
“比起他的一些內閣成員來說,特朗普更想同中國重新確定經濟關系,然而令他感到沮喪的是,其中一些人正在考慮傳統的路線,而不是一個破壞性的戰略。”布什時期的中國高級專家威爾德(Dennis Wilder)表示。
美國國際戰略研究中心(CSIS)中國專家約翰遜(Chris Johnson)指出,即便班農去職,特朗普政府也將持續在貿易問題上對華采取強硬立場。短期內,美國的貿易政策風向不會發生太大變化。
美國傳統基金會中國問題專家史劍道(DerekScissors)表示,特朗普在貿易方面的許多看法是在班農加入其陣營之前就形成的。
特朗普的老友、保守媒體Newsmax的總裁魯迪(ChrisRuddy)則提供了另一種視野:美國最終決定對中國展開“301條款”調查的這一事實表明,白宮里有沒有班農都沒太大區別,但特朗普和班農的最大區別在于,特朗普要務實得多。
此前PIIE就在一份《美國總統競選選戰中的貿易議程評估》報告中得出結果,即如果像特朗普提議的那樣向中國和墨西哥產品征收嚴厲的關稅,將引發貿易戰,導致美國經濟在2019年陷入衰退,并造成近500萬美國人失業。這份報告在向中國和墨西哥產品征收45%和35%關稅的假設前提下提出三種模型:全面貿易戰、不對稱貿易戰以及中止貿易戰。PIIE預計,即便是在影響最微弱的中止貿易戰的情境下,仍將有130萬美國人丟掉工作。
- [責任編輯:liuzhengrong]
評論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