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鐵合金網:在“雙碳”戰略與“能耗雙控”政策雙重驅動下,高耗能的鐵合金行業正經歷深刻的綠色變革。這一變革的重要目標之一是加入碳交易行列,但前期行業發展存在短板。隨著政策的推進,電力行業、鄭州商品交易所聯合行業協會創新推出綠色產品認證標準與鐵合金期貨“綠色助企”專項試點,希望通過市場化機制激發企業減排動力,為傳統工業綠色轉型提供范本,同時彌補碳交易參與的不足。本文系統分析碳稅與碳交易的優缺點,鐵合金行業綠色轉型的政策背景、實施路徑及創新實踐,探討金融工具賦能產業低碳發展的協同機制。
A碳定價機制的比較
實踐現狀
2021年以來,鐵合金行業在淘汰落后產能方面取得了實質性進展,但進一步大幅降碳缺乏關鍵舉措。參考已完成“碳達峰”國家的實踐,政策端約束碳排放量主要有碳稅與碳交易兩種機制,二者在不同程度上影響碳排放水平。作為基本碳定價機制,二者本質影響存在差異。
據不完全統計,全球計劃實施或已實施碳定價機制的國家和地區中,31個采用碳交易機制,30個采用碳稅機制。征收碳稅的代表性國家包括北歐的丹麥、芬蘭、挪威、瑞典等。目前全球最大的碳交易市場是歐盟排放交易體系(EU ETS),美國區域溫室氣體倡議(RGGI)也是較有代表性的碳交易機制。對比可見,兩種方式各有優勢。由于增加了碳排放成本,碳稅與碳交易均有助于降低碳排放量。
碳稅事先確定碳價,市場主體可對減排技術研發、投資形成穩定的收益預期,利于促進創新,但將排放量是否有效降低的不確定性留給企業——只要碳排放收益覆蓋碳稅成本,企業就可能持續增加排放。北歐國家的實踐印證了這一點。與不征收情形相比,早期僅征收碳稅時,排放量降低了2.8%~4.9%。在丹麥、芬蘭等國施行碳稅后,碳排放絕對量并未明顯下降,降幅顯著小于加入碳交易市場后。
機制對比
碳稅的優勢與局限
碳稅本質是固定碳價機制,能為企業提供穩定減排收益預期,推動低碳技術創新。但其無法有效控制碳排放總量,若企業新增碳排放收益高于碳稅成本,仍可能繼續排放。北歐國家的經驗表明,單純依靠碳稅難以實現碳排放絕對量的顯著下降。
碳交易的特點與挑戰
相較于碳稅總量約束乏力,碳交易的總量控制機制更優。因碳排放量上限提前設定,即便經濟過熱,最終排放量也難顯著突破上限。
碳交易提供了較確定的碳排放量下降路線。以歐盟為例,1990年至2019年,GDP增長60%的同時,碳市場覆蓋單位的實際排放量基本未突破設定總量限額。美國RGGI市場也有類似情況。
中國市場上,對2010年至2016年碳交易試點前后地級市碳排放強度的研究顯示,排除地區差異等因素后,碳排放權交易對試點城市碳排放強度降低有顯著作用。但碳交易并非完美——作為數量型碳定價機制,其在增強減排確定性時,需付出碳價不確定性的“代價”。純粹碳交易市場中,碳排放權供給無彈性,經濟波動引發需求變化時,只能通過碳價對沖,導致碳價高度波動。碳價波動使企業投資低碳技術的回報預期不確定,不利于“碳中和”技術進步。
兩種機制運行邏輯不同,以監測、報告、核查(MRV)衡量的交易成本差異明顯。實踐證明,碳交易成本通常高于碳稅,主因是碳稅借助現有征稅體系,無須構建專用MRV體系,而碳交易是依賴法律等命令型政策建立的新市場,需更多主體合作,產生更多協調、監督成本。一方面,碳交易基礎制度運轉依賴命令執行而非市場逐利,碳配額分配(無論免費或有償)需大量資源監督,否則易低效;另一方面,市場參與者不僅包括政府和企業,還包括交易所、中介機構、機構投資者甚至個人投資者,交易產品除現貨外,還有期貨、期權等,需定制新MRV體系增強監督,更多主體互動也意味著更高交易成本。
對鐵合金行業的啟示
無論碳稅還是碳交易,均有碳排放價格與交易成本,但從提升減排確定性角度考慮,碳交易更理想。
鐵合金行業參與碳交易需要精確的碳排放數據支撐。目前鋼材行業已有明確的碳排放因子,鐵合金行業該數據尚缺失。因此,建立鐵合金產品碳排放精確統計體系,是行業接入碳交易的必要前提。綠色產品認證標準通過規范生產流程與數據監測,為碳交易數據基礎建設提供重要支撐。
B行業轉型的必要性
“雙碳”戰略下的挑戰
鐵合金是鋼鐵工業的“維生素”,硅鐵、錳硅等產品是煉鋼關鍵脫氧劑與合金添加劑。但這一基礎產業面臨高能耗壓力。以典型產品為例,每噸硅鐵、錳硅生產分別耗電約8000度、4000度,能耗水平位居工業領域前列。隨著“十四五”規劃推進“能耗雙控”,鐵合金行業成為國家節能降碳重點領域。國家發展改革委等四部門印發的《高耗能行業重點領域節能降碳改造升級實施指南(2022年版)》明確要求,2025年前,鐵合金行業能效標桿水平以上產能比例需達30%,硅鐵、錳硅合金能效基準水平以下產能基本清零。同時,焦化、鐵合金等行業超低排放政策臨近,環保與轉型壓力愈發迫切。
綠色產品認證的政策導向
為落實“雙碳”戰略、推動鐵合金行業綠色低碳發展,建立綠色產品標準體系是關鍵。2023年8月,鄭州商品交易所聯合中國鐵合金工業協會、冶金工業規劃研究院等制定的《綠色設計產品評價技術規范 鐵合金》(T/FIAC 0003-2023)正式發布。該標準以鐵合金產品全生命周期為核心,從原材料選用、生產、銷售、使用、回收處理等環節系統考量資源環境影響,通過規范能源、資源、環境、產品及低碳屬性等評價指標,引導企業降低資源消耗、減少污染物排放,為行業綠色轉型提供技術依據與政策支撐。
C綠色產品認證標準的構建
技術框架與創新點
《綠色設計產品評價技術規范 鐵合金》依據《生態設計產品評價通則》(GB/T 32161-2015),針對硅鐵、錳硅等主要品種構建的多維度評價體系。在能源屬性上,明確單位產品綜合能耗先進指標;在資源屬性上,對原材料利用率、水資源消耗等提出要求;在環境屬性上,涉及污染物排放限值及處理效率;在低碳屬性上,首次將碳排放量納入評價,要求企業開展產品生命周期評價(LCA)。這一標準填補了鐵合金行業綠色產品認證技術空白,樹立了可量化、可操作的綠色標桿。
行業響應與實施效果
標準發布后獲龍頭企業積極響應。據不完全統計,截至2025年,鄂爾多斯市西金礦冶有限責任公司、重慶市博賽礦業(集團)有限公司等超10家生產企業已申報綠色產品認證。據中國鐵合金工業協會測算,若全行業通過認證,則單位產品能耗將下降約15%,每年可節省電量約250億度,為企業節約成本超100億元。通過綠色認證,企業不僅能提升環保形象,還可享受專項貸款等政策優惠,如內蒙古已出臺政策,對獲證企業給予資金支持,進一步激發轉型動力。
D期貨市場的綠色賦能
試點項目的設計與目標
為推動期貨市場服務產業綠色發展,鄭商所聯合中國鐵合金工業協會于2024年啟動“綠色助企”專項試點,旨在通過期貨工具引導企業綠色轉型。試點包含兩大項目:一是鼓勵綠色產品生產企業利用期貨、期權管理價格風險,對符合條件的硅鐵、錳硅生產企業給予交易手續費支持;二是鼓勵綠色產品進入交割環節,對交割產生的倉儲費、檢驗費等費用給予支持。兩項政策單項目支持上限均為10萬元,通過降低企業使用期貨工具成本,提升參與積極性。
實施流程與行業影響
試點實施流程包括備案、實施與考核三階段。企業需在2024年11月25日至2025年8月31日期間提交備案材料,經評審通過后,在2025年3月1日至9月30日考核期內完成綠色認證及期貨工具使用要求。截至目前,已備案9個項目,行業對期貨工具接受度逐步提升。通過將綠色認證與期貨交易、交割掛鉤,試點不僅增強了綠色產品市場競爭力,還為期貨市場注入了低碳屬性,形成了“綠色認證—期貨風險管理—產業升級”的良性循環。
期貨市場的長期價值
鐵合金期貨2014年上市以來,市場功能逐步完善。2024年,硅鐵、錳硅期貨功能評估均達A級,期現價格相關性穩定在0.95以上,約60%的生產企業和90%的貿易企業已利用期貨管理風險。“綠色助企”試點進一步拓展期貨市場服務邊界,通過綠色認證標準與期貨工具結合,提供“價格發現+風險管理+綠色轉型”綜合解決方案。未來,鄭州商品交易所計劃進一步研究期貨助力碳交易路徑,為行業低碳發展提供更全面的金融支持。
E行業轉型的路徑與挑戰
技術創新與數據基建
盡管綠色產品認證標準已初步建立,鐵合金行業在低碳技術研發、數據監測等方面仍有短板。例如,碳排放量精確計算依賴全流程數據采集,部分中小企業監測能力尚不完善。未來需加大節能技術、可再生能源應用研發投入,推動區塊鏈等技術在數據溯源中的應用,建立行業統一碳排放核算平臺,確保數據準確透明。
政策協同與市場機制銜接
碳稅與碳交易各有優劣,單一政策很難滿足行業復雜需求。我國可借鑒國際經驗,探索“碳稅+碳交易”復合機制,初期通過碳稅穩定企業預期,逐步過渡到以碳交易為主的總量控制模式。同時加強綠色金融政策與產業政策協同,如將綠色認證結果與銀行信貸、政府補貼掛鉤,形成政策合力。此外,推動鐵合金行業與鋼鐵供應鏈上下游標準對接,實現全鏈條綠色低碳發展,也是未來重要方向。
企業主體責任與行業生態構建
產業鏈企業是轉型的主體,需從戰略層面將其綠色發展納入核心競爭力。
頭部企業應發揮示范效應,通過綠色認證提升產品溢價,帶動中小企業跟進。行業協會需完善標準體系,建立動態評估機制,推動標準迭代升級。
同時,培育第三方服務機構,為企業提供認證咨詢、碳資產管理等服務,構建多元化行業生態。
F綠色轉型驅動高質量發展
在“雙碳”目標引領下,鐵合金行業正經歷從高耗能向綠色低碳的根本轉變。
綠色產品認證標準為行業提供轉型技術路線圖,碳定價機制探索明確市場化減排方向,期貨市場創新實踐通過金融工具賦能產業升級。盡管面臨技術、數據、政策等多重挑戰,通過政府引導、市場驅動、企業參與的協同模式,鐵合金行業有望實現節能降耗與產業升級雙重目標,為我國鋼鐵供應鏈綠色轉型奠定堅實基礎,并在全球低碳競爭中占據有利位置。未來需持續深化制度、技術與模式創新,推動行業向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加速邁進。
期貨日報 作者 李嘯塵(作者單位:國投期貨)
- [責任編輯:tianyawei]
評論內容